“我們賣債的現在頭暈眼花,求爺爺告奶奶的,和去年境遇相差太多。”一位券商投行部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2016年過半,信用債違約總量已經超過了2015年全年。對于剛剛和違約“過招”的中國信用債市場投資者來說,應對這樣的變化,就是從過去的“閉著眼買”到現在的“啥也不敢買”。
投資者的謹慎也不無道理。在分析人士看來,今年下半年信用債的違約風險依然不容放松警惕,即將到期的近2.8萬億信用債中,或將還有1%面臨違約。
從“閉著眼買”到“啥也不敢買”
據Wind資訊統計,截止到6月23日,國內債券市場今年已經發生18家發行主體債券違約事件,涉及債券數量36只,涉及本金超過200億元。這已經超過2015年全年的違約量。
2016年過半,信用債違約總量已經超過了2015年全年。對于從來沒有經歷過違約的中國信用債市場投資者來說,應對這樣的變化,就是從過去的“閉著眼買”到現在的“啥也不敢買”。
“過去不考慮信用風險,只考慮流動性;現在依舊沒有判斷,籠統一刀切。東北和山西的不買,煤炭鋼鐵不買,沾點邊的都不敢買。”在前述券商投行負責人看來,目前投資者對信用債又過于矯枉過正。
根據wind統計,2016年上半年,我國境內共發行企業債268只,共計3256.5億元;公司債1335只,共計14109.05億;中期票據444只,共計5848.40億;短期融資券1451只,共計18040.55億。
盡管總量較去年同期有了大幅的增長,但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卻呈現出了截然不同的狀況。分水嶺就在今年4月,信用違約事件頻發,信用債市場信心被徹底壓垮,需求遇冷之下,大量債券棄發,發行量也急轉而下。
以企業債為例,今年3月巔峰期發行86只,總計1058億元;而到了5月份,僅發行12只,總計143.5億元。今年1~4月,信用債棄發的規模超過了2000億。
根據央行公布的社會融資規模數據,5月企業債券融資減少397億元,同比減少2017億元。
Wind的統計也顯示,今年6月1日至7月6日,山西省共發行了31單信用債,但其中企業債和中期票據只有4單,超短融3單,其余全部為銀行同業存單。
前述券商投行負責人告訴記者,去年信用債發得最瘋狂的時候,幾乎是周五申報,下周一就審批,和目前的清冷形成強烈的反差。
“現在我們只能挑著做,風險大的就給否了,風險一般的發的出來,賣不出去,批文一般一年有效,就等等看。但是據我了解,不少批文已經過期了。”他說。
下半年違約將繼續增加
在分析人士看來,今年下半年信用債違約的風險依然不容放松警惕。
相關統計顯示,今年下半年還將有接近2.8萬億信用債到期,而8月和11月將是兌付高峰,如果按照1%的違約率來算,下半年可能還將有200~300億的債券面臨違約,按照業內人士的看法,1%已經是保守估計。
標準普爾近期發布報告稱,中國境內債券市場上的違約情況可能繼續增加。
在過去18個月內,標普評級的240家中國企業和基建公司的信用質量持續惡化,評級下調的數量是上調的三倍。截止今年5月底,其中近四分之一的評級趨勢是負面,即評級展望為負面或評級列入負面信用觀察名單。
標普全球評級信用分析師李國宜表示,很多中國企業的債務負擔已經非常大,且還在不斷增加。實體經濟需求萎縮的背景下,企業盈利能力正顯著承壓。與此同時,政府正尋求關閉那些產能過剩行業(如鋼鐵和煤炭業)內處于困境的企業。
根據Wind信息,太陽能、煤炭、鋼鐵和水泥行業發生的違約數量占所有違約信用債的73%。
中信證券研究部總監、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明明告訴記者,不論是從資金面還是從信用風險來看,對下半年的債市都持謹慎的態度。在他看來,盡管市場還在對央行降息、降準翹首以待,但目前看來下半年降息、降準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匯率更加靈活、更加市場化是央行的主要目標,從匯率和利率的配合來看,利率寬松顯然不是最優選擇,因為利率寬松可能導致再一輪的資產泡沫和系統性金融風險,而對實體經濟無益。”他說。
利好的消息是,全國國有企業改革座談會日前在北京召開,我國最高領導人重申國有企業地位與作用,強調要在國有企業改革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新成效,在供給側改革中發揮帶動作用,著力創新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近來,國企重組與混改案例也日益增多。明明認為,近日寶鋼、武鋼作為資源型企業龍頭擬大規模整合,或為國企改革進一步打開想象空間。投資者可關注國家命脈行業、龍頭企業與地方支柱產業的經營與改革動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