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了《中國銀行家調查報告(2017)》(以下簡稱《報告》),《報告》由巴曙松教授主持并負責實施,《報告》主要關注中國銀行業改革發展的態勢、重要舉措以及銀行家們對中國銀行業改革發展、監督管理及相關政策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本次調查采取問卷調查的形式,在全國31個省級行政區域有序展開,通過長達八個月的有序工作,共回收有效問卷1,920份,為整個調查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數據支撐,直接獲取了第一手的大量銀行高層觀點。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是本次調查的關注重點,《報告》認為全面提升風險管控能力一直是中國銀行業的經營核心和戰略重心?!秷蟾妗逢P于風險管理方面有以下論述:
債券違約向銀行的傳導風險和交叉性金融風險成銀行防范重點
《報告》顯示,債券違約向銀行的傳導風險以及跨市場、跨行業的資管業務形成的交叉性金融風險成為銀行面臨的重要問題。在預防債券違約的傳導風險方面,《報告》認為最主要措施為內部防火墻制度的建立健全;在預防交叉性金融風險方面,防范重點則在于資管行業的統一規制。
近年來,由于我國債券違約事件的增加以及商業銀行持債規模的提升,商業銀行增加了對債券違約向銀行傳導風險的重視。對于防止債券違約向銀行傳導的風險的主要措施,58.3%的銀行家認為應該健全銀行信用債券交易、投資業務、債券承銷以及公司信貸業務的防火墻制度,54.9%的銀行家認為應加強債券投資的統一授信管理。
2017年11月17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其主要內容為確立資管產品的分類標準,按照產品類型制定統一監管標準,以避免由于不同監管機構政策的不同而造成的監管空白和監管套利,這一指導意見也驗證了《報告》中,銀行家對交叉性金融風險防控的觀點,即統一規制資管行業。
ABS、債轉股等市場化工具處置不良關注加深,信貸類業務為案件風險的排查重點
《報告》顯示,2017年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的新進展,金融去杠桿的持續推進,強監管政策的持續發力以及金融科技的不斷滲透等因素,對我國銀行業的經營產生了重大影響。在全面深化改革向縱深推進的關鍵時刻,牢牢守住金融風險的底線,全面提升風險管理能力仍然是銀行業的經營核心和戰略重點。
根據《報告》顯示,銀行業面臨的諸多風險中,銀行家們關注度排名前三的仍然是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和流動性風險。受我國各項經濟指標的改善,銀行資產質量下行壓力減緩的影響,信用風險的關注程度雖仍列首位但有所下降。在銀行不良貸款的處置措施方面,銀行家們對資產證券化、債轉股等新型不良資產處置工具的認可度大大提升。隨著政策的支持,不良資產證券化業務正在成為商業銀行處置不良資產的有效工具,提升潛力很大。同時,債轉股作為優化企業資產結構減輕企業債務負擔的有效工具,《報告》結果顯示這種方式也得到了銀行家們的廣泛關注。
對銀行業公司金融業務發展重點的調查顯示,小微企業貸款以57%的占比連續第六年位居首位?!秷蟾妗凤@示45.9%的銀行家重點關注小微企業貸款的信用風險,但與2016年相比,該項風險的關注度有所下降,這主要得益于針對小微企業金融專業化服務水平的持續提升。除此之外,《報告》還顯示產能過剩行業貸款以及房地產開發貸也仍是信用風險的主要來源。
根據2016年全年的罰單業務金額統計,信貸業務涉及金額8275萬元,遠超過其他業務罰單金額。信貸類案件所涉及金額巨大,并且信貸作為銀行貸款的主要業務,其產生的信用風險一直是銀行家們最為關注的?!秷蟾妗凤@示,2017年,銀行家們對信貸類業務關注度回歸常態,成為我國銀行業案件風險排查的首要關注點。
全面提高風險管理能力成為中國銀行業戰略轉型的重點
《報告》顯示,近年來銀行業在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和深化金融改革等領域成績顯著。特別是隨著中國金融業綜合改革的加快推進,銀行業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提升服務能力,加快經營轉型,加強風險管理,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在全面提高風險管理能力、推進綜合化經營等方面不斷進行戰略調整,提高發展戰略的前瞻性、針對性和有效性。
全面提高風險管理能力成為當下銀行發展轉型的重中之重。本次調查顯示,“全面提升風險管控能力”(52.7%)是銀行發展戰略的首要選擇。緊隨其后的是“推進綜合化經營”(30.8%)和“實施差異化競爭”(30.4%)。對比2010至2017年的調查數據可以看到, “全面提升風險管控能力” (52.7%)一直是中國銀行業的經營核心和戰略重點。雖然近年來,銀行業整體運行已日趨平穩,但面臨的風險形勢依舊復雜。銀監會在2017年發布《關于銀行業風險防控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了銀行業風險防控工作的目標原則及重點領域,并要求各銀行業金融機構要切實履行風險防控主體責任,實行“一把手”負責制,制定可行性、針對性強的實施方案,嚴格自查整改。在此背景下,銀行業有必要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實防范和化解銀行業當前面臨的突出風險,嚴守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當下銀行業轉型發展的新機遇。銀行家普遍認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策中對銀行業造成影響的最大因素是“有效去產能,推動企業兼并重組,改善微觀效益”(75.6%)。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推進,企業生產經營效益持續改善,微觀效益上升,市場微觀主體的質量提升可以降低金融體系的風險,同時,可以推動貸款及其他配套金融服務的需求上升。“進行深層次國企改革,建立有效治理體系和財務杠桿約束”(63.8%)也是不容忽視的因素。
與往年不同,在對銀行客戶群的調查中,我們發現小微企業客戶(65.0%)首次成為最受關注的重點發展客戶。這可能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共同造成的。首先,銀行業積極響應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精神,遵守銀監會《關于做好2017年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工作的通知》要求,重視小微企業金融服務,不斷利用新技術、新手段,創新小微金融服務模式。其次,近年來,小微企業貸款的操作流程與風險管理方式日漸成熟,銀行業識別風險、分散風險、在一定條件下通過收益覆蓋風險的能力有所提升。再次,隨著金融脫媒和銀行市場競爭的不斷加劇,客戶資源短缺已經成為國內銀行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發展小微企業貸款對銀行調整客戶結構,開辟新的利潤點具有現實意義。
隨著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客戶金融需求的變遷以及資本充足率監管約束趨嚴,綜合化經營逐漸成為我國銀行業轉型發展的重要選擇。從2017年的調查結果來看,各類銀行對于綜合化經營均持積極、肯定的態度。14.0%的銀行家認為應該加速發展綜合化經營,而81.9%的銀行家建議穩健推進綜合化經營。我國銀行業支持開展綜合化經營的動機多樣。從調查結果來看,17.2%的銀行家認為這主要是因為客戶對金融產品的多樣化需求。銀行業作為服務型行業,客戶日益個性化的需求是影響銀行開展綜合化經營的重要原因。不同客戶對金融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呈現出一定的差異性,不同的細分市場表現出不同的客戶需求、消費特點和行為模式。因此,綜合化經營對于銀行開展業務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