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6年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1.51萬億元,不良貸款率1.74%。不良資產,對銀行而言也許是“砒霜”,但對資產管理公司而言,也許是“蜜糖”。
不斷攀升的不良資產給資產管理公司(AMC)提供了沃土,加之銀監會于去年10月放寬“一個省可設立一家地方資產管理公司”限制,截至2017年3月,全國已有35家地方AMC正式營業,包括山東、浙江、福建、上海、重慶等多個省市開始籌備轄內第二家地方AMC。
3月25日,第二屆地方AMC論壇在成都召開,多個地方AMC的代表在會上疾呼,“希望能給我們的資金松松綁”。論壇上發布的《中國地方資產管理行業白皮書(2016)》中亦提到,地方AMC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面臨著融資渠道不暢、缺乏金融牌照等困難。《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接近銀監會的人士處了解到,“(放寬資金渠道、發放牌照)是個水到渠成的過程”。
地方AMC迅速擴編
自2011年9月起,不良貸款進入上升通道。在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連續22個季度上升、不良貸款率此前連續20個季度上升后,截至2016年末,商業銀行的上述兩項數據分別達到了1.51萬億元和1.74%。
不良資產規模的迅速擴張和系統性風險的醞釀,華融、長城、東方、信達四大AMC不能完全應對。2013年11月,銀監會發布“45號文”,允許省級人民政府設立或授權一家資產管理或經營公司,地方AMC自此誕生。目前,在不良資產處置的市場中,形成了四大AMC和地方AMC共存的格局——前者主要處置大塊的不良資產,后者則針對四大AMC處置效率較低以及處置成本較高的區域不良資產。
2016年10月,銀監會對地方AMC的管制進行兩大松綁:一方面,允許確有意愿的省級人民政府增設一家地方資產管理公司;另一方面,允許地方資管公司通過對外轉讓的方式處置不良資產,轉讓不受地域限制。
在政策的松綁效應和各地政府的推動之下,地方AMC迎來一波設立高峰。據《中國地方資產管理行業白皮書(2016)》(以下簡稱《白皮書》)統計,截至2016年12月,共成立了32家地方AMC,其中24家地方AMC是2013年11月之后新成立的。2017年,3個月時間快要過去,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不完全統計,地方AMC已有35家,與此同時,山東、浙江、福建、上海、重慶等地已在籌備轄區內第二家地方AMC,這也被形象比喻為地方AMC的“二胎”。
當初,地方AMC在進行頂層設計時,就沒有考慮限于國資背景。“銀監會的態度是,支持國有、歡迎民營,鼓勵民間資本投資入股地方AMC”,一位與會地方AMC代表告訴記者。只不過,根據《白皮書》的統計,32家地方AMC的股權性質中,國有全資15家,國有控股8家,民營控股僅4家。
經過近20年的發展,四大AMC已經轉型。以信達和華融為例,梳理近幾年年報發現,雖然不良資產業務占比依然較高,但資產管理和投資業務與金融服務業務的占比已經明顯上升。據《白皮書》統計,相比四大AMC,尚處于起步階段的地方AMC,不良資產業務仍然是其首要業務收入來源。根據《白皮書》課題組在2015年對十家地方AMC的統計顯示,不良資產業務平均占到了62%的比例,資產管理和投資業務收入占22%左右,其他業務收入為15%,金融服務和咨詢收入基本可以忽略。
地方AMC期盼金融牌照
不良資產處置需要大量資金,多地AMC的從業人員都提到了資金受限和監管體系的問題。
據《白皮書》課題主持人、西南財經大學信托與理財研究所所長翟立宏介紹,目前四大AMC的平均資本金水平約200億元,地方AMC僅為20億元,資本金規模上有較大差異。
對于多數地方AMC來說,股東注入的資本依然是目前資金來源的大頭;其次,商業銀行對地方AMC發放的貸款也是日常運營資金中重要組成部分。翟立宏表示,其中江蘇和山東AMC的日常運營資金中,商業銀行貸款占比達到80%以上。
多位地方AMC的代表都提到,存在著融資難、融資貴、擔保難的問題,資金來源渠道狹窄,推高了地方AMC融資規模和融資成本,限制了不良資產收購處置規模。
與此同時,由于沒有金融許可證,對地方AMC的業務開展也產生了一定影響。多地代表提到,缺乏真正的金融牌照,使地方AMC們無法在銀行間市場通過拆借獲取資金,土地抵押也無法辦理至地方AMC名下,影響著不良資產清收處置工作;同時,也導致了地方AMC無法取得相關資質查詢了解債務人信息;更難以像四大AMC一樣在公開市場上融得低成本資金。
翟立宏提到,關于地方AMC行業未來發展的政策建議,首先是“建議發放金融牌照”,建議銀監會出臺政策,把地方AMC納入監管體系,發放牌照,使地方AMC在融資渠道、信用評級、發行債券、銀行授信等方面均能獲得更大的支持。
對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接近銀監會政策制定方面的人士處了解到,相關部門也在研究金融牌照等相關政策,“不過這是個水到渠成的過程。發放金融牌照,有優點也有不足”。該人士表示,地方AMC的出生本就非常艱難,出生后的壯大、發展,增加業務范圍、增加資質,都是個逐步的過程。
(資料來源:轉載自資管小將;原文出處:每日經濟新聞;作者:吳林靜)